11月6日,我校智能建造学院米老师带领24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同学们,走出教室奔赴遂宁市安居区开展商业空间实地调研活动。此次调研是《商业空间设计》课程的核心实践环节,旨在打破课堂理论与真实商业场景的壁垒,引导同学们在实地探索中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。
《商业空间设计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,课堂上已系统教授空间动线设计、业态布局规划、灯光氛围营造、人性化设计等理论知识,但同学们普遍存在“纸上谈兵”的问题——难以将抽象知识点与真实商业空间的运营逻辑、消费者需求相结合。此次调研的核心意义在于三点:一是让理论落地,通过观察大型购物中心、文创小店等不同类型商业空间,直观理解课程中“动线设计如何影响顾客流动效率”“灯光氛围如何匹配商业业态”等关键知识点的实际应用;二是强化问题导向学习,带着课程中“如何平衡空间创意与商业实用性”“装修风格怎样与经营品类精准匹配”等疑问,在与商户沟通、现场观察中寻找答案;三是积累本土设计素材,为课程后续的设计作业提供灵感,培养“设计扎根地域文化”的专业思维,契合课程对“创新性与实用性兼具”的教学要求。
调研启动前,米老师结合《商业空间设计》课程大纲,明确了“动线、业态、灯光、文化融合”四大调研重点,要求同学们“带着课程问题看、结合理论知识学”。从热闹的商业综合体到独具特色的街边文创小店,从连锁品牌标准化店面到本土商户个性化装修,同学们的脚步覆盖安居区核心商业区域。过程中,大家始终紧扣课程知识点:有的记录不同空间的层高、采光数据,对应课程“空间物理属性与使用需求”内容;有的拍摄特色装饰细节与灯光设计,分析其如何体现课程“视觉营销与空间结合”理论;还有的主动与商户交流,询问“什么样的空间设计能提升顾客停留时间”,深入探究课程强调的“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”在实际运营中的价值。米老师则全程点拨,将现场案例与课程知识点对应拆解,让抽象理论变得鲜活可感。此外,同学们还发现安居区商业空间的“在地特色”——不少商户将本地农耕文化、民俗元素融入装修设计,这一现象恰好呼应了课程“设计需兼顾行业潮流与本土文化”的教学要点,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范例。

调研结束后,同学们纷纷表示,此次实地探索让《商业空间设计》课程的学习实现了“从懂到会”的跨越:
1.深化理论理解:不再是死记硬背“动线设计原则”“灯光设计方法”,而是能结合调研中的购物中心、文创小店案例,清晰解释设计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消费者需求,真正掌握了课程知识点的应用场景;
2.掌握实践方法:学会了“观察—提问—分析—总结”的调研方法,能从商业性、实用性、文化性多角度分析空间设计,为课程后续的设计作业积累了丰富素材和清晰思路;
3.明确职业方向:真切感受到商业空间设计“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要服务商业、满足需求”的本质,理解了课程培养“创意与实践能力兼具”人才的目标,明确了后续专业学习需强化“理论联系实际”的重点,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。
智能建造学院始终坚持“实践育人”理念,将《商业空间设计》等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落到实处。此次安居之行,既是课程教学的延伸与补充,也是学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搭建更多课程实践平台,让更多学子在知行合一中深化专业认知,提升设计实践能力。



